夏时风物 自在长安
2023-06-21 15:35:47
来源:
原点新闻
夏至,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也是一个穷极而返的转折点。根植于我国古老的农耕文明,仰取俯拾之间,尽显由文化意蕴加持的美感特质。
夏季远眺大雁塔 郑树武/图
西安的夏季悠长,自然万物随天时而动,流转千年,依旧是那炎景流金、绿树阴浓的景象。而季节时空中自然景物的变迁,自古牵动着诗人的情思。他们交游唱和、感性抒怀,拈出个韵脚作诗助兴,在天人合一的和谐自在里抒写胸臆——在西安的前世今生里,一首首佳作便如此留下了痕迹。
(相关资料图)
“夏季是唐诗的歉收季节。”
有学者借用一系列文章多角度、全方位对四季诗歌进行了研究,提出:“初夏时节诗人情绪愉悦,但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诗人思维倦怠,诗情抑郁,诗歌创造力受到抑制。”
例如在四季之中,王维关于夏日的诗歌便最少。诗人于酷热的夏日里寄居在长安客店中,用尽饮茶、摇扇等种种办法御暑均不奏效,遂有“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空摇白团其谛苦,欲向缥囊还归旅”的感叹。
然而即便如此,古典诗词中关于夏日的人文之美依旧通过一些典型意象,透出烂漫旖旎的灵秀之光。如王维又在《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一诗中写下:“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夏日林木葱郁,帝都长安此时在王维笔下显露出别样的幽静凉爽。
夏日的绿与蓝 李勇军/图
植物是活跃在诗歌中的重要元素,夏季欣盛的花木中尤以有助于消解苦热情绪的植物易获得诗人的青睐。
《全唐诗》中引竹的诗篇有三千余首,而一直以来备受文人喜爱的竹,在长安之夏的描写中依旧入选,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植物。
夏日竹林清幽
竹子在唐代长安广泛种植,四季青翠,枝干挺拔,遇四时而不变,既自带清凉,又映射当时文人的审美追求。白居易如此描述竹子的夏日消暑之用:“梢动胜摇扇,枝低好挂冠”,此外又有“风生竹夜窗间卧”之语,以清静舒适之景渲染自身闲适的心情。
置身季节之中,自然风物既是诗人吟咏的对象,又是抒发情感的媒介。
不同于绿植所象征的宁静与清幽,荔枝除清香馥郁、细嫩爽口之外,又因其携带有柔美绮靡的文化基因,令人印象深刻。
荔枝 网络/图
《本草纲目》记载荔枝,“夏至将中,则子翕然俱赤,乃可食也。大树下子至百斛,五、六月盛熟时,彼方皆燕会其下以赏之。”按节气和物产变化调节饮食,体现了中国传统顺时养生的古老智慧。
而荔枝本为南方珍果,据载其“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矣。”小小的一颗荔枝,在汉代已为皇室贡品,在唐代更是烙上了皇室水果的标记。彼时玄宗、贵妃皆已身亡,然而面对夏季从南方进贡荔枝到长安的旧制并未废止的情况,杜甫以一句“荔枝还复入长安”道出无尽的讽刺与悲哀。
当情感投射于诗歌之中,传递出含蓄而鲜活的人文气息,如此便使得留在历史中的夏季拥有了可感知的形状。
“重云闭湿热,欲作夏至雨。”夏至前后,我国江淮地区进入梅雨季。除此之外,夏至节气最具代表性的雨还有暴雨或雷阵雨。雨后天气清爽,暑气暂得纾解,游乐欢宴便可安排起来。
清代以前,夏至是“法定节假日”,百官放假休息以避夏日酷暑。在这一天,诗人们往往会约上三五亲朋好友,或宴饮,或出游,以此放松身心。在唐代,物质生活的富足促使唐人追求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宴游集会活动愈发频繁,特别是在都城长安,消遣游乐之风盛行。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鸟瞰图
大明宫据高原之地,俯视四方,后经唐高宗扩建,宫内园林众多,绿荫繁花,雕栏曲槛,君臣常同乐于此,登高饮酒,赋诗吟唱。位于兴庆宫内的“龙池”,湖面荷花摇曳,水边林木郁秀,湖畔沉香亭、花萼相辉楼等亭台楼阁相映成趣……
走出皇家苑囿,位于唐长安城东南角的曲江作为公共园林,更是引不计其数的唐人流连忘返。以曲江池为中心,南有芙蓉池,北有乐游原,兼有青龙寺、慈恩寺、杏园等多个景点,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致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曲江池的日与夜 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图
韩愈有诗描绘曲江红荷绽放的美景:“曲江千顷秋波净,平铺红云盖明镜。”千年后的曲江池又逢盛夏,雨过天晴之后,虽无花团锦簇的浓烈,却以静谧和雅韵,令人心之所悦,自在清明。
唐玄宗《答百寮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手诏》有云:“凡是节日,或以天气推移,或因人事表记。”即节日或用来记录天时、气候的转变,或用于纪念重要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唐长安夏季最主要的节日便是端午节,这既是一年中盛夏酷暑的气候转换节点,又是祈福意义与文化意义并存的重要象征。
“端”有开端、初始的意思,初五也就是端五,而古人按照历法以五月为“午”月,“端五”慢慢演变成了“端午”。也有唐宰相宋璟为了避讳唐玄宗八月五日的生辰而改“端五”为“端午”的说法。
2009年9月,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吃粽子、挂艾草、游百病、划龙舟,绵延千百年的端午节,总是上演着一年一度民间文化大合唱。
端午挂艾草 图/小红书 野生Floral
在古人最初的理解里,仲夏五月被视为阴阳相争、死生分判的恶月,加之天气转热,蚊虫滋生,为“五毒尽出”之时。故而就有了《风俗通义》中提及的“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瘟疫”之说。
唐长安人端午节还多食用“百索粽”。“百索”即有祛邪避病寓意的彩缕,人们喜爱将有条纹的丝线绣织成各种饰品,佩戴、馈赠皆可。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中写道:“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由此也可以窥见端午赠枕头、系长命缕、剪花、食粽的种种习俗。
端午风俗——吃粽子
与南方气氛热烈、声势浩大的端午竞渡活动相比,因地域限制,长安的龙舟竞渡并不繁荣,且贴钟馗图、饮雄黄酒的习俗也难从古典诗词中觅得踪影。然而,经过了漫长的历史积累,唐人对端午节的承袭演变仍赋予其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内容和文化内涵。
据文献记载,在长安,端午有皇帝大宴群臣,赐彩缕、赐衣、赐扇之制,臣子亦会进献礼物给帝王,君臣同乐。此外,宫中还有端午吃散热之食,饮陶暑之酒,用枭肉作汤羹赏赐群臣、食肥龟、做柏枕桃门等习俗,宫中妇女儿童间甚至还有射粉团的游戏出现。
人们在祈求长寿安康的美好愿景中,传情、歌颂、娱乐,实现精神上的休憩放松。突破原有的不祥桎梏,“端午”成为了真正的良辰佳节。
而如今,唐朝的风云变化
早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今人或从诗词歌赋中
穿越回那段时空
或以流传至今的文化与传统
继续耕耘未来的生活
自然风物、饮食起居
西安的夏天
从古至今都逃不开一个“热”字
我们在文学的语境中
感受千年前的夏日温度
偶得一阵凉风从秦川之上吹过
恰好掀起这座古城的一角
正展露出其深厚、恢弘的
内涵与气度……
参考文献:
[1]王辰宇.中国古典诗词与夏至节气的人文之美[J].名作欣赏,2023.
[2]高蓓. 绿树阴浓夏日长[D].西北大学,2018.
作者:高明煜
编辑:翠梅
主编:林晨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关键词:
[责任编辑:shsh]
网罗天下